【記者 徐藝甄/嘉義溪口報導】
嘉義縣溪口鄉獲得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計畫補助,期望發展溪口在地特色及文化。第一屆溪口小戲節於5月19日及5月22日在愛溪口秘密通道以及溪口天宋宮舉行,透過不同類型的戲劇表演及布袋戲等表演帶領民眾走訪溪口,讓大眾能對溪口有更加多元的了解。
【記者 李汶珈/嘉義水上報導】
嘉義縣水上鄉鄉長林湘亭近期積極推廣《公用路燈認養自治條例》,鼓勵鄉民認養路燈,截至目前已有1007盞路燈被認養,不僅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,也促進鄉民的社區參與與生活品質,期望路人在夜間行走時都能有盞明亮的路燈,安全返家。
【記者 楊承叡/嘉義市報導】
嘉市互助喘息服務據點擴增至四處,為家庭照顧者提供更多選項。互助喘息服務由一名照顧服務員搭配一名照顧者志工,合作看照四至六位長者,志工值班一天就能換取兩天喘息。家庭照顧者承擔的照顧壓力巨大,互助喘息服務讓家庭照顧者能夠得到真正的喘息機會。
【記者 林依柔/嘉義民雄報導】
嘉義縣即將進駐共享單車的服務,針對民雄鄉地區的站點設置,民雄鄉鄉公所表示確定要進駐民雄鄉內等地,除了民雄火車站周遭之外,範圍同時也涵蓋國立中正大學周遭生活圈。對於此設施的進駐,中正大學校內同學認為能增進交通便利,表示期待。
【記者 陳威翰/中正大學報導】
國立中正大學校內的遊蕩動物與其爭議已存在許久,幾乎每隔數月便會於各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,許多不滿者將矛頭指向了校內與學校附近的動物投餵者。校方與學校社團雖已執行許多防治措施,但要如何從根本解決人與動物間的衝突仍是一個無盡的難題。
【記者 徐藝甄/綜合報導】
台灣為了達到國際2050淨零碳排的標準,並將於2025年開始徵收碳費。不管是大型企業或是中小型企業皆需要專業人才計算自身的碳排,並針對企業撰寫永續報告書,讓企業能夠符合國際ESG標準。而這些人才便是近期具有高討論度的永續管理人才。
【記者 劉伯威/嘉義報導】
塑膠袋裝飲料曾是臺灣大街小巷普遍的光景,曾幾何時,塑膠杯、紙杯的興起逐漸取代了這樣的販售模式。然而,現今仍有一些店家持續使用塑膠袋裝飲料來販售,有些是因為習慣、有些則是成本考量,不管原因為何,他們正默默守護著臺灣各地逐漸消失的歷史光景。
【記者 蔡憶蓁/嘉義市報導】
嘉義市早期有「家將窟」一稱,是台灣重要的家將文化傳衍地區。嘉義市鎮北宮駕前隍義堂什家將,為北社尾地方廟會活動出陣已超過一甲子字的歷史,不斷的在什家將上耕耘。2024年4月隍義堂獲登錄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的民俗類。
【記者 陳宇軒/綜合報導】
底片攝影因應復古風潮,重新成為攝影愛好者的選擇。受到底片停產、原物料上漲,以及消費者個人偏好等原因影響,底片價格開始快速攀升,這樣的現象反映了底片攝影在愛好者中的特別意義,以及底片相較於數位媒介的獨特性。